黑曲霉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苏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一全册教案
TUhjnbcbe - 2020/11/19 3:25:00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第一节ATP和酶

第1课时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ATP相关动画,结合教师讲解,能够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并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2)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观看ATP相关资料,能够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1.观察法:利用教材中的图,熟悉ATP的结构简式。

2.分析、讨论法:利用教材中的图,让学生开展说一说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人们把ATP形象比作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归类已学过的能源物质。

2.教师的教学准备:结合实例,引发讨论,配合图片,熟悉知识。配合图片,让学生深入认识ATP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哪些?

学生:淀粉、糖原、葡萄糖、脂肪等。

教师: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结合一个实验,引出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实验过程如下:

1.取数十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干燥后,研磨成粉末,取等量加入A、B两支试管,再各加入等量少许水混合均匀。将两试管置于暗处,可观察到荧光。

2.静止15分钟,待荧光消失。

3.A中加入医用葡萄糖溶液2mL,B中加入ATP注射液2mL。充分混匀后,置于暗处观察。

结果:A无荧光出现,B有荧光出现。

得到什么结论呢?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ATP的结构简式及各字母的意义

学生:

⑴阅读课本P63相关内容,了解ATP的化学组成、结构简式及各字母的意义

⑵思考ATP的结构与其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关系。

⑶讨论:讨论完成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ATP的全称、组成、结构简式、各字母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讲述:阅读课本P63,完成。

全称: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组成: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

结构简式:A-P~P~P(“~”表示高能磷酸键)

A表示腺嘌呤核苷(腺嘌呤+核糖),T表示3个,P表示磷酸基团。

ATP在结构组成上,和什么物质最接近?

讲述:a部分同核糖核苷酸。

ATP的结构与其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有什么关系?

讲述:ATP的水解,高能磷酸键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探究二:ATP和ADP相互转化

ATP是怎么来的?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能量的来源是什么?植物和动物的来源一样吗?

讲述: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物和人等通过呼吸作用。(注意:此处学生还未学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简单提到,或者说一些生物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ATP的能量如何释放的?

讲述:ATP分子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

ATP与ADP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吗?

讲述:

由上图可知改过程不是可逆反应。物质虽然可逆,但能量不可逆,催化两个反应的酶也不一样。

探究三:ATP的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关系

比较项目

ATP的合成

ATP的分解

反应条件

需要合成酶催化

需要水解酶催化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和叶绿体

较多

能量来源

化学能和太阳能

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

二者关系

酶1酶2ATPADP+Pi+能量

讲述:通过比较区别和联系,加深对ATP和ADP的转化不是可逆反应的认识。

探究四: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如何理解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讲述:理解“通货”,我们可以对照货币的职能来理解:

1.价值尺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ATP含有的能量值较稳定,可以作为尺度衡量各个生命活动过程产生和消耗能量的多少。

2.流通手段: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可以供多种场所利用。

3.贮藏手段:避免一时用不尽的能量白白流失掉。

4.支付手段:各项生命活动均可及时利用。

5.世界货币:不同生物可以通用,没有特异性。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量?

讲述:转化为其他化学能(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合成的ATP经过暗反应将能量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能(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电能(如电鳐放电)等。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能量的物质,简单总结。

讲述: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储能物质是脂肪。

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

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

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ATP和酶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1.ATP的全称: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组成: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

结构简式:A-P~P~P(“~”表示高能磷酸键)

A表示腺嘌呤核苷(腺嘌呤+核糖),T表示3个,P表示磷酸基团。

2.ATP和ADP相互转化

3.ATP的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关系

比较项目

ATP的合成

ATP的分解

反应条件

需要合成酶催化

需要水解酶催化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和叶绿体

较多

能量来源

化学能和太阳能

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

二者关系

酶1酶2ATPADP+Pi+能量

4.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5.能源物质小结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本节内容秉承开放性、创造性和联想性,是本课的精髓。通过观察图片和类比,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用形象生动的例子使学生理解“通货”的含义。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设置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事实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穿针引线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恰当的,甚至是高效的。

第一节ATP和酶

第2课时酶和酶促反应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掌握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

2.通过进行探究活动,阅读酶相关资料,能够掌握酶的特性,比较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异同。

3.通过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明确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控制自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法:利用教材中的图,让学生熟悉酶促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并分析知识海洋及课本内容,归纳出酶的特性。

2.互动讨论法: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海洋和放眼社会,让学生开展说一说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3.实验探究法:进行实验设计并实践;联系所学知识进行问题思考、解决的学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观察生活中哪些生活用品中是加酶产品,分析他们加酶的作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结合实例,引发讨论,配合图片,熟悉知识。配合图片及实验设计操作,让学生深入认识酶和酶促反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一些加酶生活用品的图片

教师:这些生活用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都添加有酶制剂。

教师:那么为什么要加酶?酶究竟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认识酶

实验一:(酶具有催化性)

实验结果:

1.1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数量和速率明显高于2试管。

2.1试管中卫生香火焰变得明亮,2试管无变化。

结论:酶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具有催化性。

实验二:(酶具有特异性)

操作顺序

项目

试管号

注意事项

1

2

1

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

2

蔗糖溶液

--

2mL

3

淀粉酶溶液

2mL

2mL

轻轻振荡试管

4

保温时间

5min

5min

试管下部入水

5

加入斐林试剂

2mL

2mL

6

水浴加热时间

1min

1min

试管下部入水

7

结果

砖红色沉淀

蓝色沉淀

实验结果:淀粉酶和可溶性淀粉才能发生反应,形成还原糖,而与蔗糖混合不发生反应。

结论:酶的催化作用是具有特异性的。

阅读课本P64,并结合以上两个实验,总结酶的概念、化学本质、作用原理。

讲述: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将这个概念分解:

来源:活细胞产生的(和核糖体或者细胞核内合成的);

生理功能:起催化作用;

化学本质: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还有少数是RNA;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作为催化剂有什么特性?

讲述: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适宜pH等温和条件下进行。

酶具有高效性(实质是因为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反应物)

探究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什么呢?

讲述: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那么影响蛋白质活性的因素都会对酶活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此pH、温度等都会影响反应速率。此外,对于反应过程,酶浓度和反应物浓度等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反应速率的?

讲述:以曲线的形式说明:

影响因素

曲线

说明

pH

酶活性最大时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高于或低于最适值,酶活性均降低。过酸或过碱会使酶失活。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通过改变酶的活性中心等发挥作用的。

温度

酶促反应速率最高时的温度,通常称为酶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值,酶活性均降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温度过高会使酶失活。

酶浓度

在酶促反应中,当反应物浓度大大超过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速率随着酶浓度的升高而上升,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成正比例关系。

反应物浓度(底物浓度)

在一定的反应物浓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当反应物浓度达到某一定值后,再增加反应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不再上升。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pH果真对酶活性有影响吗?”的实验设计研究

(1)将若干同样大小的滤纸片(1cm2)浸入酵母菌溶液,取出后晾干,滤纸片上附着有过氧化氢酶。

(2)在4只烧杯中盛入体积分数为2%、pH分别为5、7、9、11的过氧化氢溶液(温度相同),在一片片地放入相同数量的滤纸片。在滤纸片上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H2O2分解为H2O和O2,氧气泡会附着在滤纸片上。随着氧气泡的增多,烧杯底部的滤纸片会上浮,直至浮出液面。

(3)滤纸片接触液面后会下沉,直至烧杯底部,然后由烧杯底部上浮,直至浮出液面,及时记录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t)。以1/t为纵坐标(酶促反应速率)、pH为横坐标,绘制曲线图,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ATP和酶

酶和酶促反应

1.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的特性

(1)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适宜pH等温和条件下进行。

(2)酶具有高效性

(3)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反应物)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以曲线的形式说明:

4.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本节内容秉承开放性、创造性和探究性,是本课的精髓。通过实验探究,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对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设置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验设计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事实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穿针引线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恰当的,甚至是高效的。

第三节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一全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