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饮食也会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要想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我们不仅要注意食材的安全,同时也需要注意食用的餐具安全,如果工具不好,那么再好的食材也没有用。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筷子沿袭了上千年之久,是我们日常三餐中不可或缺的家居物件,它也早已经成了我们心中的文化印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在我国,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各自的特色美食,品尝各地美食是人们最大的爱好,而不管我们去到哪里,享受美食都离不开一双筷子。比如米粉、面条、火锅、烤肉等等,只需要有一双筷子就可以尽情享受。
但殊不知的是使用时间的推移,筷子已经悄悄出现了变化,每天用这些筷子吃饭,和“吃毒”其实没两样,一直在悄悄的危害我们的健康!
胃癌细菌从“筷”入,不可大意
筷子作为入口需要用到的工具,那担任的角色必然重要,一旦沾染上病源,它就是传染途径。
筷子上会沾染和传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而引起急性胃肠问题。但这其实还不足以让人感到十分害怕,至多是拉个肚子啥的~
还有一种菌,叫幽门螺旋杆菌,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有78%的胃癌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慢性感染而引发。
这菌可不一般,生存力极强,胃酸这么强的酸都杀不死,所以它是唯一能够存活在胃里的细菌。
口口途径传播,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想想,我们平时吃饭、聚餐,国人都有夹菜的习惯,不管是出于礼节还是关心,如果没有公筷,有一个感染者,那真是一人传染一桌,这一桌人回去再传染一桌。
所以,筷子的个人使用极为重要,咱们让别人多吃点饭菜,完全可以“动口不动筷”,聚餐时最好使用公筷。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筷子的“贡献”颇多。
一场疫情,让人更加认识到了使用公筷的重要性,然而,家庭内部间用已经使用过的筷子互相夹菜,其实还存在。
当然,夹菜确实传递了一种关心、关爱,但能不夹就不夹,这也是对亲人的爱。
除胃癌外,筷子的不当使用,还会诱发肝癌。
筷子长期不换将滋生大量细菌
回想一下,你们有没有试过这样:
筷子用了很长时间,不断都不会换;
筷子放在敞开的筷子筒里,晚上开灯会看到蟑螂爬过;
时间一久,筷子表面就会有黑色或白色的斑点。
大错特错!据某微生物室的调查发现:
在常温潮湿的环境下,筷子上的细菌繁殖速度,大约是20分钟增加1倍。
家用2年的木质筷子,含菌落数为16.个/cm2,每个菌落都有数以万计的细菌构成。
这些细菌是黄曲霉素、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轻则恶心、呕吐、腹泻,重则可能...
想想看,平时你洗完筷子后,是不是湿漉漉的就放进筷子筒里,等它自然风干?
家里的筷子筒沥水时间是不是很长?筷子中午放进去,你晚上去拿还是湿的,上面的水甩都甩不干。
碰上潮湿阴雨天气,筷子是不是几周都是湿嗒嗒的?其中的细菌都不知道繁衍了多少倍。
另外木筷用久了,可能会有缝隙,这些细小的裂缝也容易藏污纳垢,霉变后也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家中筷子若出现这些现象请及时更换
首先,观察筷子表面是否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特别是霉斑。竹制品与木制品两种产品是霉斑最喜欢的生存环境,且只要环境不干燥、物质本身湿度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仅需一天时间即可生成。
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该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
其次,如果筷子有些潮湿,或者出现弯曲、变形、表面破损等情况,则表示筷子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不可继续使用。
另外,如果筷子闻起来有明显的酸味,表示筷子受潮霉变,或搁置时间太长已经受污染,也不能再继续使用。
筷子若是不清洗干净,将滋生大量细菌,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用开水烫筷子,但是此等迷惑行为真的可以消毒吗?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如何正确使用筷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合理选择、使用、保存、更换筷子,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1、定期更换筷子,使用不超三个月。
筷子的颜色会随着使用频率慢慢变深或者变浅,筷子颜色的变化主要由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食物、空气、洗涤剂以及筷子上的残留物所导致。当然,细菌长时间的附着堆积也是筷子变色一个主要原因。建议三个月左右请更换一次筷子。
2、拒绝“湿存”,筷子烘干再储存,避免霉菌滋生。
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筷子都是竹筷或者木筷,大家习惯洗净筷子后直接放入橱柜或筷筒中,但此时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滋生霉菌,导致筷子表面发霉甚至“长毛”,长期以往对于健康存在威胁。
建议每天洗完筷子晾晒或者烘干完全后再放入橱柜,另外定期煮沸消毒(每周沸水煮制半小时),降低健康隐患。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