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入世给零售业带来的影响联商
对中国零售业来说,WTO并不陌生;对千千万万的中国消费者来说,WTO也早已带给了他们实惠。1992年,赛特、百盛出现在京城,引起行业性“地震”,老百姓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伊藤洋华堂、万客隆这样的连锁式商业经营和服务模式。至于家乐福、沃尔玛、麦得隆等纷纷加入中国市场,百姓感受到的则是“又有一个好地方可以去了”。广大消费者已真正感受到了竞争带给自己的好处,因此,中国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于淑华研究员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零售业早已提前入世了。
价格竞争更加激烈
自1997年以后,超级市场和连锁店逐渐在我国红火起来,价格竞争也显得日趋激烈。
从消费者角度看,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使他们可以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得到价格享受,而且这种价格享受不是无序的、恶性的让利,而是由经营者的营销方式带来的。因为我国商品的价格多是在店内形成的,而外资商品的价格则是在进店以前就基本确定了的,比如许多国际型零售企业大都有着广阔的进货渠道,像沃尔玛、麦得隆就是相互借助,将原有的制造业一并带入伙伴关系;宝洁、雀巢的产品价格则是在生产线上就已经低下来,所以,这些企业才敢提出“天天降价”的促销口号。
由于我国传统的生产模式是规模小、零售小,对消费者的价格服务不稳定,因此,在外资零售业的强力冲击下,不论自觉与否,都将不得不参与到竞争中去,在这种竞争中,最终的受益者当然是消费者。
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硬件上讲,环境设施好是早期外资零售企业带给国人最明显的惊喜。商品陈列的美观雅致,环境的整洁清新,冷藏保温设施的齐全周到,地、窗、台的宽敞明亮等,都令人们耳目一新。如今再看家乐福、华联、物美……,谁还说得出它们在环境设施上究竟有多大的不同?这正是国内零售业入世前七八年间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改造完善自己的结果。
从软件上看,过去,人们常批评服务行业对顾客态度冷漠,因此,在这个行业里曾开展过诸如“学雷锋树新风”、“微笑服务”等行业活动,也搞过数不清的“承诺宣言”,甚至还在全行业推广诸如“欢迎”、“再见”等服务文明用语,但服务质量并未见有多少提高。而外资零售业更加注重的是“方便”二字,比如他们提倡的“一站式服务”,即无论是到便利店还是综合超市购物,从家到店只需走5—10分钟的路就可以买到需要的商品;比如他们提倡不骚扰顾客,不搞推荐产品,给消费者最大的挑选产品空间和自由度;比如根据消费心理,把商品需求按专业化、系列化排列布局等等。所有这些做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顾客节省购物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
现在,人们已看到,内资零售企业也已不再单纯强调表面化的服务,而开始模仿和学习外资企业“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
配送服务将迅速发展
入世之后,我国的零售业虽不会像某些行业那样受到强烈冲击,但也不意味着可以按部就班地重复过去。于淑华研究员认为,入世后,给中国零售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商品的配送服务将快速发展。批发是为零售服务的,零售的好坏与后方的稳固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入世后,批发市场的放开会使零售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二是虽然竞争是商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价格竞争是商业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但竞争也会趋于饱和,于是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必然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开辟新的拓展之路,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中介系统就必然诞生。
在国外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中,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时点销售信息管理系统”,把消费者对商品的选购情况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有的甚至细化到把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经济现状、气候条件等统统输入,从中筛选出顾客在每个时段的消费需求,并及时提供给配送中心,使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零售环节做到恰到好处、体贴入微、针对性强。与此同时,批发环节又要及时与产品供应商联系,保证批发的后方有稳固的支持,由此,生产与供应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迹。这一过程在国外已日趋完善,在我国基本还是空白,入世将会有力地推动这个空白消失。
于淑华研究员还认为,入世后,我国的产品加工、新品开发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新的运营方式会大大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因此,消费者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