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曲霉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度低阳光少,草莓灰霉病一定要做好预防 [复制链接]

1#

来源:网络

对于草莓来说,染上灰霉病的果实基本已经没有任何商品价值了,因此,灰霉病也是草莓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

主要侵染时期:

最适感病生育期: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以花期侵染为主,果实(已转白或已着色)近于成熟时为发病高峰。

◆南方:11月至12月及2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1月至12月及2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闽东南沿海地区为2月至5月;

◆贵阳为3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北方:设施栽培发病盛期在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的严寒期;

◆露地栽培发病盛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

发病适宜条件: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h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气温在32℃以上或2℃以下时,发病较轻,发病潜育期为7~15d。

草莓灰霉病以花期侵染为主,也可从伤口侵入,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叶片和叶柄也可感染此病。遇倒春寒、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田间氮肥施用量过高、生长过于繁茂、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土壤缺钙等条件下,易导致草莓灰霉病严重发生。

主要危害症状:

花器发病症状: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病斑。

果实发病症状:果实染病多发生在绿果上,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害进一步扩展形成褐色病斑,并且病原菌向果实内部纵向侵染。在雨天、浓雾或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层,加速病害的传播。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

叶片发病症状: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靠近地面的叶片容易染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状大斑,部分病斑具有轮纹,最后蔓延到整片叶,导致叶片腐烂、干枯,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状物。

叶柄发病症状: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初期叶柄颜色变浅,形成水渍状小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表面会着生灰褐色霉层。

花器发病新症状:年以来通过对草莓病害的田间调查发现,在温室草莓中出现一种新的发病症状,花萼背面呈红色(严重的萼片里面也有毛),果实停止发育,形成僵果,病害往往为害整个花序,果枝变红,在田间造成较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及品质。经分离、接种鉴定确定为灰葡萄孢(Botryt~cinemaPers.)引起的草莓灰霉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田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该病病原以菌丝体、菌核和分生孢子在土壤及病残组织上越冬,也可随病残组织在粪肥中越冬。

翌年菌核直接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风雨,也可通过灌溉水以及园艺措施等途径传播到侵染点,直接从植株表皮侵入,也可通过伤口侵入,或从衰老叶片的伤口、开败的花器、坏死组织处侵入,形成危害。

初侵染的病斑,其上的灰色霉层孕育着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多次重复侵染,扩大危害,造成病害流行。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培育无病壮苗;土壤消*;高垄栽培,膜下暗灌;采取定向栽培,调整结果部位;实行地膜覆盖,防止果土接触;严格控制温湿度,优化生态环境;加强肥水管理,避免造伤;清除浸染来源,压低菌源基数;

实行轮作倒茬,减轻连作危害(禾本科、水旱轮作;甜果型蔬菜水果不能与其轮作(缺钙));棚室要注意放风,尤其是阴雨天气,在降雨间歇要及时放风排湿。

药剂防治:发病前期可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丁子香酚;中后期可用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咯菌腈、咪鲜胺、腐霉利、唑醚.氟酰胺、吡噻菌胺等轮换喷施,阴雨天气可用腐霉利烟剂、腐霉·百菌清烟剂进行防治。

喜欢的,请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