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晓东一直身材比较胖。但最近俩月突然瘦了10斤,下巴都变尖了。对糖尿病非常敏感的晓东妈妈,有些担心,赶紧在家给孩子测了空腹血糖,血糖指数达到了17,远远高于正常值。医院之后,孩子确诊了II型糖尿病,和爷爷奶奶一样成为家里第4名“糖友”。“孩子这么小,怎么也会得上糖尿病呢!”晓东爸爸非常惊讶,还有些埋怨命运的不公。医生了解他们家的饮食习惯后解释:“现在家族聚集性糖尿病越来越多了。一家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类似,就容易一起得病。”原来,负责掌勺的孩子奶奶往往让一家子吃得太好了,顿顿都有高油高脂的大菜。丰盛的正餐吃完了,再炸几个鸡腿当大家的“零嘴儿”。哪怕炒个素菜,灶台上的调料也没少放。几个人吃得好,动的少。晓东平时还爱把饮料当水喝。时间一长,家里4口人就这么互相影响,变成了“糖友”。一人做饭、全家遭殃!你家中了几个?01电饭锅内胆涂层刮花了接着用家里的电饭煲内胆主要用的是特氟龙材质的涂层,用久了,涂层就会被刮花或者剥落。看似不明显的小划痕,会导致剥落面积不断扩大,让我们吃下越来越多的涂层碎屑。而且,内胆表面脱落涂层之后还会影响“不粘”的作用,导致米饭受热不均,出现粘锅、糊底、干锅等情况。这样煮出来的糊底米饭更容易含有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刷碗刷锅的时候,千万别刮蹭到电饭锅内胆。如果内胆涂层脱落面积变大了,最好换一个用。02不沥干水、油冒烟才下锅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日常炒菜的动作会有多危险!首先就是食材不沥干水分,直接下油锅。要知道,水与油在接触后产生汽化,PM2.5值飙升,吸入这种细小颗粒物对肺部损伤是很大的。另外,好多人跟老一辈人学炒菜时,往往等油冒烟食材再下锅。但这是因为老一辈人用的是杂质多的粗炼油,油温不到℃就会冒烟。但现在我们用的基本都是精炼油,冒烟时温度甚至能超过℃。在这种超高温度下把菜下锅,不但破坏了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有可能生成丙烯酰胺、杂环胺、苯并芘等致癌物质!怎么判断油温升高,食材能下锅了呢?我们可以把一根筷子伸进油里,周围冒出来小气泡就代表时机正好。而且我们还可以热锅冷油炒菜,又不容易让油点子嘣伤自己。03油炸过的油继续用不少人在家里用油炸鸡腿、炸里脊、炸带鱼之后会剩下不少油,扔了实在可惜。很多人会留着继续炒菜。但这种“剩油”最容易在反复加热的过程中,杂环胺、苯并芘等致癌物含量飙升。我们要是特别想吃油炸食品的话,可以用空气炸锅。油炸食物之后剩下的油也可以拿来拌凉菜,别二次加热就行。04发霉的砧板、筷子不及时更换我们家里常用的木质的砧板和木筷上不可避免地会有轻微的刮痕,由于经常接触水和食物,细菌就会在此“安营扎寨”。如果发现你家的菜板,筷子上有黑色的斑点,或者看起来长了一点毛毛,那就说明可能被霉菌占领了。发霉的菜板、木筷子里面含有一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比砒霜毒性还要高68倍。要想清除这种毒素,需要达到℃的条件。所以平时用开水煮、烈日暴晒这些发霉的菜板、木筷子,也都是无用功。平时用砧板、筷子的时候,清洗完别忘了放在通风处晾干。使用年头较长、划痕较多,有发霉迹象了,就赶紧换了吧。厨房里的2大健康隐患:从不做饭的人也易中招除了这些炒菜、做饭的错误操作容易让我们“病从口入”之外,厨房里还有一些健康隐患。就算你十指不沾阳春水,从来不下厨做饭,也容易中招!01调料随手放番茄酱、芝麻酱、蚝油、辣酱、拌饭酱这些“佐餐神器”,你是摆在灶台边、随取随用,还是一股脑儿塞冰箱?很多人都习惯把开封的调料放在厨房常温储存,但可能保质期还没过,调料却变质了!这是因为蚝油富含氨基酸、矿物质等,常温放置容易腐败、发霉。芝麻酱、辣酱、番茄酱、拌饭酱的油脂含量高,含糖量也不低,冷藏储存才不容易变质,常温条件就容易氧化酸败。02冰箱全塞满没喝完的饮料酸奶、打包回家的残羹冷炙、超市里顺手买的水果...就算从不下厨的人,冰箱也容易被塞得满满的。如果自己做饭的话,冰箱里还会塞了不少生熟食材。但冰箱里塞得过多,空气流通不畅的话,容易加速细菌的滋生和变质。更别提生熟食材混着塞,更容易成为细菌的大本营。所以建议大家,冰箱只塞7分满。平时定期用浓度70%的酒精和食醋清洗一下,杀菌消毒。Dr.X说平时注意厨房里的健康隐患,别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