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点无论对于动物还是植物来说都是颠破不破的真理。没有适期也适宜的降水或灌水的滋润,农田里的粮食作物、蔬菜或者是水果都不可能会长好。毕竟水是生命之源,任何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必须与水结缘,玉米当然也不会例外。
日前看到有网友提问,说是年的雨水偏多,想知道多雨的今年对玉米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实际上,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深入到农村里去,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从现实中便能够寻找到最完美的答案。
早前的河南因为连续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多地出现农田渍涝和水灾的情况,相信大家早已经通过媒体的报道掌握和了解了。前不久,国家应急管理部在会同多个部门一起发布今年8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情况的时候也提到了,8月间全国共出现了7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因此使得面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了14%。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到1倍的是四川盆地至长江中游地区和陕西南部。8月中下旬,湖北的随州、襄阳,陕西的西安、安康、汉中等地在多次强降雨的影响下,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北方的北京、河北、黑龙江、河南,南方的四川、重庆、湖南、云南等地也因为多雨分别出现了局地性的洪涝灾害。整个8月,全国因灾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亿元。不用说,这当中一定是包含有不同地区的玉米因多雨洪涝灾害导致的减产或绝收损失的。
从夏玉米抽穗以来,一次又一次的降雨或强降雨过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降雨或强降雨过程中会同出现的相对的低温寡照,可以说对田间玉米的正常和健康生长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是具体说来,除了因洪涝被冲毁、淹没致死绝收和渍害形成的减产之外,多雨对玉米的影响主要应该说就是来自现实当中的三个方面了。
第一,因多雨而导致的低温寡照对抽穗扬花后的玉米积累养分,正常完成灌浆极为不利。处于灌浆期的玉米一般在20——25℃的日均温度下方能正常完成灌浆过程。灌浆期的玉米,比较适宜的灌浆温度是22——24℃。因天干使日均气温超过25℃,或者是因连续降雨使日均气温低于16℃,都会影响到灌浆期玉米籽粒中淀粉酶的活动,使养分的运转和积累不能正常进行,造成结实不饱满。
第二,多雨造成的土壤水分饱和,田间湿度过大,致使今年玉米的锈病在好多地方出现了爆发性发生和流行性危害。由玉米柄锈菌和多堆柄锈菌侵染危害引起的玉米锈病,在气温16——23℃、空气湿度达到过饱和的%以上时,容易出现爆发性的侵染和流行性发生。正是因为今年影响北方的副热带高压该撤退时没有撤退,反而是进行了西伸和北抬,而东北冷涡的势力又强于常年,在两者的角力相持中,多雨的北方玉米田间的锈病便爆发性大面积在多个省份发生了。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早前都曾经拉响了玉米锈病大发生的防治警报。尽管如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还是对玉米锈病的迅速爆发性流行感到了棘手和防治不及。多地多数有锈病发生的玉米田间的玉米,不少都在成熟收获前被害成了大量的叶片干枯,这对玉米的后熟和完熟产生的影响,绝对也属于致命的。
第三,过度的多雨潮湿,不仅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和吸收,对壮籽不利。同时也会使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尚未收获的玉米增加发芽和被霉菌侵染危害的几率。即便是已经收获的玉米棒子或者籽粒,在多雨潮湿的天气里,要是得不到晾晒机会倍很好地晾晒脱水的话,照样会容易发芽,并给霉菌的侵染危害创造便利。从而使玉米提高发芽霉变的比例,影响质量和最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