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曲霉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赤芍的生物特性成长特征
TUhjnbcbe - 2023/3/6 18:37:00

赤芍属毛茛科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赤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而川赤芍分布于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南部。内蒙古是赤芍的道地产区之一,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的山坡林缘或草坡。

赤芍的市场需求量大,由于生长周期较长,近年来市场价格逐年上升。野生赤芍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内蒙古先后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及呼伦贝尔市等地建立了多个赤芍人工栽培基地。赤芍也是常用的园林绿化和观赏植物。

赤芍的植物学特征赤芍的根呈圆柱形,长10~40厘米,直径1.5~3厘米,外皮紫褐色或棕褐色。茎圆柱形,上部略分枝,无毛。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边缘密生乳白色的骨质小齿。花顶生并腋生,具9~13片倒卵形花瓣,白色、粉红色或紫红色。果实为蓇葖果,赤芍果实卵状圆锥形,蓇葖长3~3.5厘米。种子近球形,直径6毫米,紫黑色或暗褐色。

赤芍的生长发育习性赤芍播种出苗后第一年和第二年为营养生长期,主要是叶片和根系的生长。生长发育的第三年和第四年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第三年春季,有少数植株即开花,主根发达,进入第四年绝大多数植株皆可开花,主根增粗明显,快速积累养分和次生代谢产物,根颈处着生混合芽,翌年春季便可破土而出。只要环境适宜,成株期可持续生长20~30年,然后进入衰老期。分株繁殖的苗第二年即可进入开花期。赤芍的开花期为5~7月,结果期7~8月。

赤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赤芍耐旱性较强,适宜在地势高燥的地块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质壤土为宜。赤芍喜阳,有一定耐阴性,耐寒性强,高纬度地区也可以露地越冬。赤芍不适宜在盐碱地及低洼地块生长,不耐水涝。

赤芍的栽培方法

第一步品种的选择目前我国药用赤芍多为农家品种,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及黑龙江等地,在品种选用及引种栽培中应注意赤芍与白芍的区别,不能仅以花色来区别赤芍和白芍。

第二步是选地、整地及施肥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缓坡地,土质以肥沃的沙质壤土及冲积壤土为好。土层薄、排水不良或不易保水的沙土以及黏性土、低洼地不宜种植。整地前应深翻土地40~60厘米,耕翻1~2次,耙平作畦。透水性好、排水方便的地块,宜采用平畦;土质较黏、排水较差的地块,宜采用高畦,畦高15厘米左右,畦宽~厘米,畦间距35厘米,四周开设好排水沟。

赤芍较喜肥,结合耕翻应先施足基肥,一般每公顷可施入腐熟的农家肥30~45吨,切忌施用未经发酵腐熟的肥料。

赤芍的野生抚育在赤芍野生种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块中,可采用直播或幼苗移栽的方式进行野生抚育生产。这种方式不破坏原有植被,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野生资源,生产出的赤芍与野生赤芍品质相近。在赤芍种子采收后,稍加清理,随即应浸泡于凉水中或用湿沙贮藏到8月下旬至9月下旬,捞出或筛出后即可播种。如果种子干燥后,再打破休眠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影响按期播种。移栽补苗应9~10月进行,以保障移栽后幼苗有较高的成活率,可选择雨后或土壤墒情较好的时机,适时移栽。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移栽后浇水覆土。赤芍野生抚育的栽培密度不宜太大,栽植芽头株距1米左右,种植5~10厘米深即可。播种出苗后或移栽成活后第1~2年重点管理是结合中耕进行杂草防治,防治草荒。第3~4年结合除草也可追施磷钾复合肥1次,以促进秧苗生长。

赤芍的育苗移栽赤芍生长周期长,大规模人工栽培多采用育苗移栽的生产方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播种前,要将待播的种子除去瘪粒和杂质,再用水选法去掉不充实的种子。播种前也可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取出后即播,则发芽整齐,发芽率可达80%以上。

播种方法:育苗地块应选择土壤较为肥沃的沙质壤土,并撒施腐熟的农家肥。种子按行距6厘米、株距3厘米进行点播;若种子充足,可行撒播,株行距不小于3厘米。播后用湿土覆盖,厚度约5厘米,点播用种量~千克/公顷,撒播用种量千克公顷。播种后覆盖地膜,于翌年春季萌芽出土后撤去。也可行条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3厘米,覆土厚约5厘米;或行穴播,穴距20~30厘米,每穴放种子4~5粒,播后堆土10~20厘米以利防寒保墒。于翌年春季萌芽前耙平。种子繁殖,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收获,因生长年限长,生产上不全面采用,经常培育2年后作种苗用于移栽。

直播培育的种苗当年根长到26~33厘米时,秋季即能移栽,如小苗长势较差,也可2年移栽。移栽的时间及方法与分株繁殖方法相同,按株行距为50厘米×50厘米或30厘米×50厘米栽植大苗1穴1株,小苗可1穴栽2株。栽植时应将顶芽朝上放入沟内,使苗根舒展。盖土5厘米左右,盖后移栽后浇透水如果条件允许,应在床面上覆盖一层稻草。

赤芍的分株繁殖赤芍分株时间通常在9~10月进行,有利于植株根系生长。挖出母株,将粗根全部切下药用,而将带芽的芽头作为繁殖材料。将芽头按大小及自然生长形状,切开分成块,每块需带有粗壮芽头2~3个,厚度2厘米左右。按株行距60厘米×40厘米挖穴栽种,穴深8厘米,直径20厘米,每穴栽入芽头1~2个,芽头朝上,摆于穴正中,覆土稍高出畦面,以利于越冬,每公顷需芽头1.5~2.5吨。分株繁殖也可采用大垄栽培。在垄上开沟,将选好的芽头按株距30厘米栽种,芽朝上,用少量土固定芽头,再用腐熟饼肥或有机肥料施入沟内,覆土后稍压即可。芽头栽4年左右收获。

中耕除草翌年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去除培土,并松土保墒,红芽露出后,应立即中耕,此时的赤芍根纤细,扎根不深,不宜深锄。幼苗出土后的2年内,每年应中耕除草3~4次;以后每年在植株萌芽至封垄前应除草4~6次。夏季干旱时应中耕保墒。夏季气温较高的时段,为防止干旱的发生,最好适当进行培土。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应及时去除枯枝残叶,为了防止芽体裸露地面枯死,应进行相应的培土。

水肥管理在播种前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从第二年开始,在每年6~7月进行1次追肥,追施磷钾复合肥千克/公顷,第三、第四年追施磷酸二铵千克/公顷,硫酸钾千克/公顷。赤芍耐旱性强,只需在严重干旱时灌一次透水。在多雨季节必须及时疏通排水沟,降低土壤湿度,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此外,应于栽后第二年开始,每年春季现蕾时,选晴天及时将花蕾摘除,以促进植株和根部的生长,留种的植株,也可适当去掉部分花蕾,促进籽粒发育。

病虫害防治赤芍常见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锈病、根腐病等;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类等。

褐斑病

①危害症状。赤芍褐斑病也称红斑病,由牡丹枝孢霉菌引起,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条以及落地的病残株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经气流和雨水或风传播到刚萌发的新叶上。感病叶片初期出现略圆形绿色针头状小斑点,逐渐扩展成直径1~5毫米紫褐色的小斑,大者可达16毫米,病斑上有同心圆轮纹,般为5或6环,病斑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后期病斑背面会出现墨绿色霉状物,病害也侵染幼茎,在茎上出现紫褐色椭圆形小点。

②防治方法。秋冬季彻底清除病株病叶,并集中烧毁;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栽植密度,以增加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从开花至雨季结束每15天喷1次倍波尔多液,可基本防治病害发生。发病初期,可喷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4~5次。

白粉病

①危害症状。在赤芍病害中发病较多,发病期早,6月即有病状出现。先见于顶端或边缘小叶,正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后期变为淡灰色,并有黑色小粒点产生,染病植株矮小,叶面凸凹不平或卷曲,花小而少,或开花畸形。严重时,叶片枯死,植株死亡。

②防治方法。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秋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基数。发病初期用50%硫菌灵倍液或70%多菌灵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视病情喷施1~3次。

炭疽病

①危害症状。由牡丹炭疽病菌引起,菌丝体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危害。叶部病斑初为椭圆形,后略下陷,数日后扩大成黑褐色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黏状的孢子堆,为病菌分生孢子和胶质的混合物。严重时病吐下垂,茎部病斑与叶片病

斑症状相似,严重时会引起折倒,7~8月发病严重。

②防治方法。清除病源,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防止再次侵染;药剂防治最好在发病初期,喷施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喷4~5次,雨后补喷。

锈病

①危害症状。锈病初期在叶背面生出*褐色的小颗粒,后期在叶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叶背长出圆柱形的红褐色刺毛状物,这是冬孢子堆。一般也在7、8月雨水连绵、光照时数少的季节发病。尤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处发病最重。

②防治方法。秋季枯萎时,割除地上部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增施磷、钾、镁肥,控制氮肥量;增强通风透光;新叶展开后开花前用三唑酮~倍液,或50%代森锰锌倍液防治。

根腐病用

①危害症状。根腐病由真菌引起,种苗带菌或者土壤内含菌传染,雨后积水容易发病。发病后,须根染病变黑腐烂,并向主根扩展,主根先在根皮上产生不规则黑斑且不断扩展,造成全部根发黑腐烂。病株生长衰弱,叶小发*,植株萎直至枯死。

②防治方法。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加强管理,确保枝叶健壮及根系发育;初发期用农利来~倍液灌根,每株浇药液~克。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芍的生物特性成长特征